https://buzzorange.com/techorange/2016/09/26/workout-app-kfit/
一早得知 KFIT 即將撤出台灣及紐澳,於是與同事 K 大展開一連串的探討….
自己的會員自己經營
先從角色說起,經過亞力山大、邱素貞一系列的健身業者無預警宣布停業,導致消費者對於會館會籍動輒得簽約一年的制度的抱持保留態度,KFIT 的確看見了問題點,試圖推翻現有場館生態邏輯,創造新的需求與模式。同時搭載著網路的原生世代,期待提供消費者更多選擇,並打破舊有場館會籍合約制度在健身美體市場打出一片天。
KFIT 經營自己會員 – 只要加入 KFIT 月付會籍,會員可瀏覽 KFIT 合作場館所提供的課程,並快速的在 App 動動手指預約課程 。林大私心認為與其說 KFIT 是個票券平台,它更像是一間有著票券平台靈魂的健身房啊(畢竟 KFIT 創辦人 Joel Neoh 也是 Groupon 出身的,票券魂不死啊…)。
營收模式矛盾背後的一種短暫共生
先前提到的 KFIT 的票券魂,之於場館而言,KFIT 在某種層面上可說是另一個票券平台,因為課程依舊有冷門時段、冷門老師、冷門課程,閒置產能(課程名額)的販售 – KFIT 就是管道。
以會員的角度反觀,希望能透過 KFIT 的會籍,到各大場館上課,但可選擇的課程少、喜歡的場館隨時可能終止與 KFIT 的合作、場館依然將優先權保留給場館會員、KFIT 會員即使已繳 KFIT 月費但仍然會不斷地接收到場館的推銷…. 種種因營收模式而生的衝突,原先的美意卻擠壓到了無辜的消費者。
因此認為,KFIT 與場館間可說是矛盾背後的另類共生,但當利益相沖時,就得有人改變。與場館爭取會員這一戰,答案已昭然若揭,我們也期待 KFIT 找到新的模式,再次出發。
關於平台的茁壯策略
KFIT 最早的只要登入註冊,每月有一堂免費體驗,並可以一個月 489 元,無限制的上課,一路演變到 1488 元十堂課。KFIT 是平台,平台首要是把會員的量先衝起來,無限堂數的預約是把會員衝起來的手段,其實早期的 17FIT 也跟著做同樣的事,但就如同同事 K 大提出的問題…
減價競爭,誰也不樂見。
我想,這些問題,場館大大們,肯定會有比林大更好的見解。
創新平台如何成為場館的推力
探討 17FIT 早期做票券平台(幾乎等同於 KFIT 模式),他們也看見了市場的不可行性,開始轉戰到提供場館經營工具的角度,但對於場館而言,所有的會員,都必須先註冊成為 17FIT 會員,背後也意味著,你的會員,同時也與他人共享著。
因此,以場館的角度思考,仍然缺少一個屬於自己的品牌經營平台及客戶維繫的工具。
無論是 KFIT 的退出,亦或是 17FIT 的轉型,其中不變的是,現今所面臨的產業是消費者市場,唯有好好經營會員,建立信任、提供更好的服務,才是會館永續成長的不二法則。
對於場館經營者而言,無論使用哪一種行銷管道,終究,還是需要一個完善管理所有大大小小管理庶務與統一資訊的工具,在產業競爭的環境下,將更多寶貴的時間省下,提供客戶更好的服務與體驗。
品牌預約 APP,想傳遞的資訊隨時握於消費者手中!
根據數據顯示,80%民眾透過手機上網,從 2011 到 2016 已成長了 40%,通勤族人手一機,人人低頭,搭載著行動原生的年代,能緊密掌握與消費者溝通的工具,成為了商業溝通的最佳利器,因此,專屬品牌 App 成了首選,有了 App,想傳遞的資訊隨時握於消費者手中!
林大理想中的健身房 2.0,將帶入最新的網路思維,緊密連結場館經營的每一個要素– 客人、場館、老師。逐步推出更完善的健身、瑜伽會館管理與行銷工具與場館共同開拓市場、服務會員!
留言列表